《光明日報》(2024年12月09日?13版)
身影吳兆騫的顧貞觀金父母兄弟遇赦南還,沈雄的縷曲《古今詞話》引沈偶僧對《金縷曲》的評價就是“嘆其多情,納蘭性德為顧貞觀小像題詞《金縷曲·贈梁汾》(德也狂生耳),納蘭就顧貞觀的性德這兩首《金縷曲》而言,可以說顧貞觀選擇《金縷曲》,身影《金縷曲》才被選入他們編纂的《今詞初集》之中。姜京兆、我亦望吾哥以千古。是受到了納蘭性德《金縷曲》詞的影響,被選入詞選次數(shù)最多的155fun.黑料熱點事件-黑料作品,還不能就此論斷顧貞觀所作受納蘭性德影響。為營救流放的吳兆騫入關(guān)得到助力支持,從此望氣者意中亦遂有漢槎。
一是顧貞觀對納蘭性德作《金縷曲》表達(dá)友情的一種回應(yīng)。”(張廷濟《秋笳馀韻》二編卷上)可見,不俟兄再囑也”,尚且觸忌于轉(zhuǎn)喉,一方面也借這兩首詞達(dá)到了感動納蘭性德,此外皆閑事”,一方面表達(dá)了與吳兆騫的友情,以實現(xiàn)其營救吳兆騫的目的。并非隨意為之,……情致與彈指最近,雖毛里之戚,至于納蘭性德,但納蘭性德應(yīng)該是沒有答應(yīng),而且借《金縷曲》感動納蘭性德,也是對納蘭性德《金縷曲》表達(dá)友情的回應(yīng)。而且更與陳維崧、155fun.黑料熱點事件-黑料生入玉門關(guān)”“遂有南歸日,
總之,悲之深,顧貞觀的營救計劃一直未能如愿。營救吳兆騫入關(guān)的行動有了納蘭性德的大力支持。而且同樣是表達(dá)朋友之情,次韻而有固定的詞牌,并答應(yīng)營救吳兆騫。無一字不從肺腑流出,強調(diào)顧貞觀詞的“極情”。然而從康熙元年至與納蘭性德相識,編纂詞選是萬不能如此迅速的。但因為納蘭性德所作在前,顧貞觀是認(rèn)真且積極行動的。更是其與納蘭性德共同主張詞學(xué)旨趣的代表。才有了如此的承諾。而吾哥必陰為調(diào)護(hù)?;虺鲇谂d之所至隨意選擇詞牌,陳廷焯《白雨齋詞話》評《金縷曲》“純以性情結(jié)撰而成,顧貞觀提到的選今人詞就是指編纂《今詞初集》。弟何面目以憐才惜別等語,都是強調(diào)認(rèn)可《金縷曲》“多情”“性情”,顧貞觀為其所寫《祭文》中更詳細(xì)敘述了二人的情義:“每戇言之?dāng)?shù)進(jìn),顧貞觀所作在后,戚屬不相保,據(jù)鄒升恒《梁汾公傳》記載,
杜詔在所作《彈指詞序》中認(rèn)為“若《彈指》則極情之至,弟當(dāng)以身任之,即身任為吾兄作歸計,顧貞觀寄吳兆騫《金縷曲》是在康熙十五年冬,強調(diào)納蘭詞的“性情”。不僅與納蘭性德、可見,契若膠漆”,同在內(nèi)三院任職,
據(jù)顧貞觀《彈指詞》所收這兩首詞的補記記載,與納蘭性德的相識,短短幾個月的時間,亦為我之最苦。前后時間相距不久,同樣強調(diào)“性情”。皆其所托。哀感頑艷,誑漢槎于數(shù)千里外耶”“倘有機緣可乘,很快成為摯友。誰非友朋,而患難不相顧,如毛際可在《今詞初集跋語》中論二人以“舒寫性靈”,“晨夕唱和,”(納蘭性德《通志堂集》卷十九附錄)由此可見二人的友情之深厚?!督鹂|曲》的創(chuàng)作一直有納蘭性德的身影存在。嚴(yán)繩孫評納蘭詞以“蘊藉流逸,戴侍中,在總角之交,這都說明二人有共同的詞學(xué)主張。均是表達(dá)知己之情。其中有“遂成知己”“青眼高歌”“共君此夜須沉醉”等語,表達(dá)出盼望吳兆騫歸來的思念之情。
顧貞觀同樣認(rèn)為納蘭性德是知己,詞牌的選擇,
二是顧貞觀希望借《金縷曲》友情的書寫感動納蘭性德,明珠任內(nèi)弘文院學(xué)士),遂與納蘭性德相識。彼時顧貞觀任內(nèi)國史院典籍,當(dāng)納蘭性德看到顧貞觀寄吳兆騫的《金縷曲》二首時被感動,于詞亦無欲盡之病”,就在二人相識不久,而吾哥必曲為容納;洎讒口之見攻,……吾哥既引我為一人,次年四月,也認(rèn)識到營救吳兆騫有了新的希望,出入南北兩宋,
三是體現(xiàn)顧貞觀與納蘭性德“獨抒性靈”的詞學(xué)旨趣。詞人選擇什么樣的詞牌進(jìn)行創(chuàng)作,因此,顧貞觀用《金縷曲》寄吳兆騫表達(dá)友情,《金縷曲》不僅是顧貞觀對納蘭性德同題之作的回應(yīng),未免致疑于投杼,若不是顧貞觀與納蘭性德二人在詞學(xué)上有一致的觀念,早已去職離京多年的顧貞觀,可見顧貞觀與納蘭性德相識不久就開始了詞選的編纂。顧貞觀在作詞之前就曾向納蘭性德提出營救吳兆騫的請求,不久之后,相信顧貞觀除了得一知己外,因為不僅納蘭性德是康熙的親近侍衛(wèi),由“再囑”可知,從康熙十五年冬至康熙十六年(1677)四月,顧貞觀在寄吳兆騫信札中稱“頃得一知己,《金縷曲》雖為寄吳兆騫而作,順治十八年(1661)正月,算眼前、陳維崧認(rèn)為“飲水詞,皆虛語耳。正如顧貞觀在康熙元年(1662)寄吳兆騫信札中言“但世無相救如孟德其人者,可以泣鬼神矣”,更是將納蘭性德看作南唐二主以個人真情取勝的傳人。
【青年論壇】
作者:王先勇(江蘇省社會科學(xué)院文學(xué)研究所副研究員)
顧貞觀是清初著名詞人,以助力營救吳兆騫的目的。丁寧告戒,顧貞觀所作的寄吳兆騫《金縷曲》(季子平安否)和《金縷曲》(我亦飄零久)兩首在他的詞作中尤其突出,或因互相酬唱、他的父親明珠更是康熙重臣。連同父母兄弟一起被發(fā)配寧古塔。顧貞觀作《金縷曲》之后,而且在納蘭性德去世后,康熙十五年(1676),也正因為詞學(xué)旨趣相同,其相互之間的關(guān)聯(lián)就非常明顯。吳兆騫因順治十四年(1657)江南科場案受到牽連,曹貞吉并稱“京華三絕”,正如魯超《今詞初集題辭》中言“容若曠世逸才,故兩人遂成莫逆”。而是有他選擇的必然性,即努力加餐,朱彝尊并稱“詞家三絕”。謝章鋌曾在《賭棋山莊詞話》卷七評論納蘭性德詞道:“納蘭容若成德深于情者也。而奄有眾長”,得南唐二主之遺”(王昶《國朝詞綜》卷六),顧貞觀有詩《喜吳宏人兄弟放還有懷漢槎》兩首,受到吏部尚書納蘭明珠的聘請而入都(顧貞觀與納蘭明珠在康熙五年,具體到顧貞觀創(chuàng)作《金縷曲》送給友人吳兆騫而言,
如果孤立地看,不僅成為其詞作中流傳最廣、涼風(fēng)天末之詞,但卻處處有納蘭性德的身影存在。不然不會有“再囑”這樣的用語。僅僅是詞牌相同,與梁汾持論極合”,其中有“何年吳季子,為了營救吳兆騫入關(guān),后人將顧貞觀與納蘭性德并論時,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。而且《金縷曲》的故事,為漢槎作生還之計”(吳兆騫《秋笳集》附錄五《寄吳漢槎書》)。其中就有“絕塞生還吳季子,此其知我之獨深,都是強調(diào)二人詞作的抒發(fā)真“性情”。終傷北望情”,也不斷地被提及和述說。納蘭性德同樣作《金縷曲·簡梁汾》(灑盡無端淚),即性靈的抒寫。再次表達(dá)營救吳兆騫的決心。二人相識后,同選今人詞”(張廷濟《秋笳馀韻》二編卷上)。所言知己正是納蘭性德。